索引号: | 11341822003289321Y/202304-00081 | 组配分类: | 河湖长制工作 |
发布机构: | 石台县水利局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名称: | 全面推行河长制,建设幸福河湖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2023-04-19 |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全面推行河长制,建设幸福河湖
【引言】 近年来,石台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大力开展幸福河湖创建工作,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集观光旅游、生态宜居相结合的优质水生态环境,成功创建秋浦河、琏溪河、塔溪河等一批省级幸福河湖,其中秋浦河更是荣获第二届“最美家乡河”荣誉称号。
【摘要】塔溪河通过山水林田塘综合治理,将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要素充分结合,实现河流水系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显著提升,较好完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管护目标,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关键词】 长效管护机制 “清四乱” 示范引领 造环境 惠民生
【案例正文】
(一)时代背景
1、河湖概况
塔溪河位于石台县矶滩乡境内,东经117°42.72′,北纬30°28.47′,地处皖南山区,河流周边群山环绕,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局部形似盆地,以中低山为主,海拔在60—400米之间。塔溪河属长江流域秋浦河水系一级支流,河长8.7km,均宽6m,流域总面积33.67km²。该河流经洪敦、塔坑两个村,惠及居民1950人。
图一 孤帆远景
2、区位发展定位
塔溪河位于北亚热带,属温暖湿润的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流域生态环境优良。同时,流域内还有百丈崖、慢庄等旅游景点,依托域内丰富的生态和旅游资源,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民宿与农家乐,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主,多种产业相结合的脱贫攻坚的良好态势。
图二 村落古桥
3、河湖发展要求
根据“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总体目标,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持续推动幸福河流建设工作,力争将塔溪河打造成为“河流安澜、人民安宁”的安澜之河,“供水可靠、生活富裕”的富民之河,“水清岸绿、宜居宜赏”的宜居之河,“鱼翔浅底、万物共生”的生态之河,“大河文明,精神家园”的文化之河。
图三 天水相连
(二)发展变迁
1、河湖治理过程
近些年来,石台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建设“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为中心,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对资源、资金和项目进行整合,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注重宣传教育、强化资金筹措四项举措,确保塔溪河幸福河湖示范创建圆满完成。在组织领导上,建立跨部门管理机制和综合管理运行机制,由县河长办牵头,会同矶滩乡政府、财政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等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做好有关创建工作。在工程治理上,实施塔溪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等工程,累计投资900余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km²,实现流域周边水土保持率达到96.67%以上,该工程在2021年被水利部评为安徽省示范工程;在环境整治上,建立“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清运机制,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三类水及以上标准,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在产业发展上,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产业循环利用新模式,大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通过发展“慢村农庄”等特色休闲旅游,探索了发展生态经济新路径,确保发展与保护并行;在河流管护上,构建了乡、村二级河长共同管护体系,实现从“单一施治”到“水岸同治”、“部门管理”到“全面参与”的转变,不断补齐河流管护短板,持续开展河道“清四乱”、“三大一强”、“蓝盾”等专项行动,实现河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
图四 水中画映
2、面临的形势
塔溪河幸福河湖创建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不足。一是巡河意识有待加强。少数河长对河长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二是河道保护压力仍然存在。山区河流季节性较为明显,枯水期河流干枯,有零星乱堆乱倒行为发生。三是群众保护意识仍需加强。少数沿河农村居民传统思想未能及时转变,保护河流的意识有待提升。
(三)主体做法和取得成效
1、主要做法
我县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幸福河湖创建工作。一是以“清”治顽疾。石台县始终将河流“清四乱”作为改善水生态环境,推动幸福河湖建设的着力点,重拳出击攻难点,开展河流“清四乱”、“清河”、“打击砂霸”等专项行动,河流多年“四乱”顽疾得以清除,河流面貌明显改善。二是以“建”补短板。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洪治理等系列工程,通过建设经济林、沟道治理、沿河生态防护、污水集中处理和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等,有效提升建设点水域岸线生态环境水平,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治理有机融合,有效提升河流管护能力。三是以“管”促长效。建立“河长、林长、田长”合作工作机制,整合护河员、护林员、巡田员等基础管护人员,形成河流水系巡查治管“一张网”。同时,建立跨乡镇河流联防联控机制,形成纵横相连、部门联动、区域和水域相接的共商、共治、共享新格局,不断夯实河流管护基础。四是以“美”造环境。在实施的小流域治理、防洪治理等项目,以维持河道自然形态、涵养生态群落为重点,突出自然山水格局的再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水文化融入村落,用生态美景滋养人、用一流环境吸引人、用生动细节温暖人,实现“引得进客、留得住人、记得住景”。五是以“用”惠民生。打造富有山水特色的墙画、错落有致的景观步道和岸边绿地、古色古香的休闲凉亭、方便有序的,让群众走出家门就是公园,一系列便利的微空间,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变得环境更加生态宜居。
2、取得成效
一是河流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建立。印发《石台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石办秘〔2017〕22号),建立责任明确、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管护机制,截至目前,示范段共设立乡镇、村级河长4名,制定8项河长制工作制度(河长制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工作督查制度、考核验收办法、信息公开与共享制度、督办(分办)制度、暗访制度、述职制度),不断压紧压实各级河长职责。二是河长制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河长制+检察”、“河长制+警长”工作机制,流域内设立生态检察官1名,河流警长1名,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结合,持续加大涉河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建立河库以外的小微水体长效管护机制,流域内设立小微水体河长3名,聘用护河员1名,不断夯实河流管护基础。三是河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思路清则方向明,创建工作启动以来,陆续开展“清河”、“清四乱”等专项行动,共交办整改河道环境问题6个,制止私采乱挖行为2起,制止非法捕捞和垂钓行为52余起,河流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四是人民群众幸福感逐渐增强。借助幸福河湖创建契机,开展河长制宣传活动,累计张贴宣传海报30余份,发放宣传册及宣传物品1100余份。开展“河小青”“清白”等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组织人数达300余人次,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河长制工作浓厚氛围。
图五 人水和谐
(四)经验启示
一是以点带面,立体化治理,建设安全河湖。结合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以乡镇、风景区等为重点,抓好防洪体系完善,加强水域监控设施建设和水域岸线管控,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河流安全监管体系,成片打造安全稳固、地域韵味彰显的特色美丽河湖,呈现“一域一河一特色”。二是正本清源,生态化修复,建设健康河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行政村为单位,通过清四乱、保清水、绿岸坡、展风情,织严织密农村溪流、沟渠等小微水体管护一张网,打造各美其美、凸显乡土气息的乡村幸福河流,呈现“一村一溪一水景”。三是以水润民,经济化发展,建设效益河湖。充分挖掘水域资源和空间多维价值,把幸福河建设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考虑,大力推进“水利+旅游”,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体现石台原生态的特点和水美乡村的特色,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四是文水融合,水文化提升,建设文化河湖。充分挖掘河流治水护水文化和人文历史,将治水护河工作与河流品牌创建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创新河长制工作制度,传承弘扬特色水文化,打造一条可复制的河流品牌创建新路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