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专题 > 政策法规文件
索引号: 11341822003289161P/202304-00091 组配分类: 政策法规文件
发布机构: 石台县民政局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名称: 关于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通知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3-04-25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关于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通知

阅读次数: 来源:石台县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3-04-25 10:57
【字体大小:

各乡镇人民政府:

为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进一步做好申请能力不足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根据《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通知》(民办发〔202218号)、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建立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优服务”为依托的“望闻问切”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通知》(皖民社救函〔2022235号)、池州市民政局《关于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通知》(池民社救〔202356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队伍建设

各乡镇要依托基层组织、发动基层力量,建立以乡镇牵头、村(社区)具体实施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在村(社区)建立由党组织书记、社会救助协理员、网格员(村民组长)、志愿者等组成的困难群众信息采集组,负责社会救助政策法规宣传、入户走访、困难信息收集、情况上报、协助申请等日常工作。在乡镇建立由分管民政负责同志为组长、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主动发现工作小组,负责受理、核查、处理村(社区)上报的遇困人员信息。县民政局每季度对各乡镇主动发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切实发挥主动发现作用。

二、聚焦特殊对象和群体

各乡镇要重点聚焦有求助意愿但申请能力不足、对申请流程不知晓的特殊困难群众,密切关注低保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群众等低收入人口,尤其是年老、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患有重大疾病等群众;因学、因残、因突发严重困难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群众;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的脱贫不稳定人口;曾经申请过社会救助、暂时不符合救助条件但存在一定困难的人员或家庭;通过社会求助热线等信访渠道反映救助诉求的群众;受疫情灾情影响比较严重地区的困难群众,以及已经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但生活仍存在较大困难且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困难群众等。

三、畅通困难群众救助渠道

按照《池州市推行社会救助“全程网办”和“市内通办”工作方案》要求,大力推广线上申请方式,并依托乡镇为民服务中心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畅通多样化、高效率的社会救助申请渠道,做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同时,利用公共服务大厅、公示栏、网站、微信、微博、宣传手册、明白纸等方式,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政策传导服务。依托“12345”社会救助政务服务热线和县、乡镇两级社会救助联系电话,建立社会救助“第一响应”热线,为困难群众提供便捷的救助服务。

四、优化主动发现救助工作流程

(一)组织摸底排查。各乡镇要组织村(社区)主动发现队伍,每月定期对辖区群众进行摸排走访,重点排查社会救助各项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困难家庭,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采集遇困人员信息,建立花名册上报给乡镇人民政府。同时,各地依托“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实时开展数据比对和动态监测,及时将监测预警信息反馈给有关乡镇,全面掌握主动发现救助需求。

(二)深入调查评估。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遇困人员花名册,逐一开展入户调查评估,做到“三个不放过”,即:走访到户不见人不放过,困难人员情况不调查清楚不放过,针对问题不提出对策建议不放过。经调查评估发现确实有困难的,引导困难群众提出救助申请。对因患病或残疾的特殊对象,本人申请有困难的,由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协助其网上申请,或帮助提交救助申请。对调查评估不符合救助条件,但基本生活确实存在实际困难的家庭,要主动宣讲政策,分类建立台账,定期跟踪回访。

(三)分类及时救助。各乡镇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救助。对部分家庭成员已纳入低保,但生活仍然困难的家庭,符合条件的整户纳入低保救助或实施临时救助。对基本生活权益受到侵害或存有隐患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要坚决纳入集中供养;对暂不愿意集中供养的,要纳入“物质+服务”社会救助范围,落实照料协议,确保其权益得到保护。对其他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困难的家庭,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给予临时性救助。对调查评估符合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条件的家庭,运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转介给有关部门予以救助。对现行救助政策不能覆盖,但符合低收入家庭条件的,要及时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四)分类建立台账。各乡镇要根据走访排查情况,建立“急难”对象台帐。按照困难人员身体状况、劳动能力、致困原因、困难程度和自救能力等具体情况,将困难群众分为特殊困难、一般困难、临时困难等类别,分类分项建立台账,并做好回访,随时掌握困难群体各方面的情况变化,综合家庭致困原因采取不同帮扶和救助措施,做到及时有效精准救助。

五、落实主动发现工作职责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是帮助申请能力不足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救助帮扶的需要,也是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必然要求。各乡镇要切实增强社会救助工作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将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乡镇和村(社区)的工作分工,确定专人负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工作职责。村(社区)困难群众信息采集组负责对本村(社区)内的家庭困难情况进行摸排,主动了解、核实村(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情况,分类登记,及时上报。乡镇主动发现工作小组负责对村(社区)上报的遇困群众信息组织入户调查核实,依据困难程度按规定程序给予救助。对“急难”救助对象要启动紧急救助程序,开展“先行救助、后置审批”,简化救助申请受理、调查核实等环节。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要及时告知并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各乡镇要加强社会救助相关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县民政局将履行督查检查职责,适时对各乡镇批准享受社会救助的人员进行随机抽查、核实,防止“漏保”、“错保”、“人情保”、“关系保”等现象发生。

(三)加强考核评估。自2023年起,县民政局将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和救助落实情况列入年度综合评估内容,细化考核细则,强化对乡镇落实社会救助主体责任的考核,确保社会救助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对因思想麻痹、工作疏忽、责任心不强、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困难群众未及时发现和救助,造成严重后果、重复信访或不良社会影响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石台县民政局

                                                                                                                    2023年4月2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