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行政执法监督及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防止和减少违法行政执法与行政不作为的发生,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证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安徽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安徽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县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县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含法律、法规授权执法和依法接受委托执法的组织,下同)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各乡镇行政执法人员,应当遵守本办法。
县政府对设立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不属于本级人民政府管理的行政机关和组织执行法律、法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
上述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行政执法职权或者不履行行政执法职责,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监督及过错责任追究,是县人民政府对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含所在地的实行垂直管理和双重管理的同级行政执法部门,下同)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执法责任追究。
第四条 县人民政府领导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行政执法监督和执法责任追究工作,县司法局负责全县行政执法监督的具体工作,县政府所属部门法制机构,在本部门的领导和县司法局的指导下,负责本系统内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专门监督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
行政执法机关、监察机关和县司法局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各自职责负责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具体工作。
第五条 行政执法监督和执法责任追究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公开、有错必纠、过错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实行指导与监督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
第六条 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七条 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包括: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
(二)行政执法部门是否具有主体资格、委托行政执法是否合法;
(三)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的合法性以及持证上岗、亮证执法情况;
(四)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备案工作情况以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后的跟踪执行和实施效果评估和清理情况;
(五)实施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强制、非许可类行政审批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
(六)行政执法人员配备和行政执法经费保障的情况;
(七)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的执行情况以及罚没财物的管理、处置情况;
(八)行政复议决定的履行情况;
(九)行政执法部门之间行政执法争议协调的执行情况;
(十)行政执法投诉、举报案件、媒体报道违法执法事项的处理情况;
(十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情况;
(十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监督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行政执法监督可以通过下列方式进行:
(一)审查、确认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二)开展依法行政考评和行政执法检查;
(三)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情况的评议考核;
(四)听取乡镇人民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报告;
(五)备案审查重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强制案件;
(六)对行政执法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许可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费用等有关内容实施备案;
(七)受理和审理行政复议案件;
(八)实施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
(九)调查处理行政管理相对人投诉、举报的案件;
(十)对行政执法证件和行政执法监督证件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十一)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测试;
(十二)协调处理行政执法争议;
(十三)监督检查行政调解工作;
(十四)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以及监督检查规范性文件备案情况。
第九条 县司法局或者部门法制机构对监督范围内的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违法执法行为,有权作出以下处理:
(一)责令立即纠正或者限期改正;
(二)责令履行法定职责;
(三)确认违法;
(四)通报批评;
(五)暂扣行政执法证件并通知持证人员所在单位;
(六)提请发证机关吊销执法证件;
(七)提请县人民政府或者有关机关撤销违法执法行为;
(八)建议有行政处分权的机关给予相关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九)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第十条 县司法局在履行行政执法监督职责时,可以向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发出《行政执法督查书》。
《行政执法督查书》应当加盖县人民政府印章。
第十一条 收到《行政执法督查书》的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严格按照督查书的内容执行,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县人民政府书面报告结果。
第十二条 县司法局和行政执法部门法制机构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调阅有关行政执法案卷、文件或者资料;
(二)询问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或者相关工作人员;
(三)询问有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四)依法采取委托鉴定、评估、检测、勘验,组织有关机关、专家论证和咨询,组织听证等措施;
(五)可以依法采取的其他监督措施。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应当依法取得行政执法监督资格,履行职责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出示执法监督证件。行政执法监督人员有权制止和纠正违法、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配合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接受监督检查,并应按照要求纠正违法、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改进行政执法工作。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组织听证:
(一)行政执法监督机构认为监督事项需要听证的;
(二)行政管理相对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并书面提出申请,且行政执法监督机构认为有必要的。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监督活动中,行政执法监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系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人或者本人近亲属有利害关系;
(三)与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监督的。
行政执法监督人员的回避,由行使行政执法监督权的县司法局或部门负责人决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被追究行政执法责任时,有权陈述和申辩;对责任追究处理决定不服的,有权依据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复查、复核。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一)没有法律或者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未按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指派不具备法定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擅自设立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幅度、范围的;
(五)违反“罚缴分离”规定,擅自收取罚款的;
(六)对当事人进行罚款、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使用法定单据的;
(七)依法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不移送的;
(八)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理由的;
(三)依法应当公开行政许可事项和申请所需材料而不公开的;
(四)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权限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五)超过法定期限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许可
的;
(六)违法收取费用的;
(七)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
(八)其他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征收或者征用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征收或者征用的;
(二)擅自设立或者增加征收、征用项目,擅自改变征收、征用范围和标准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实行征收、征用的;
(四)截留、私分或者挪用征收、征用款物的;
(五)其他违法实施征收、征用的。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强制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行政强制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强制的;
(三)非法定主体实施行政强制的;
(四)使用、丢失或损毁扣押的财物,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的;
(五)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强制的。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检查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超越法定权限实施检查的;
(二)无具体理由、事项、内容实施检查或者不出示法定行政执法证件实施检查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实施检查的;
(四)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检查职责的;
(五)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不制止、不纠正的;
(六)其他违法实施行政检查的。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复议职责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不依法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
(三)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四)作出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复议决定的。
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其他行政职责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一)违法设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义务的;
(二)依法应当履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法定职责而拒绝或者延迟履行的;
(三)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经营自主权的;
(四)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其他合法权益的。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过程中,应当依法举行听证而未举行听证或者应当履行法定告知义务而未履行的,应当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第二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不履行应急职责,造成不良后果的,应当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第二十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拒不承担的,除依法赔偿或者追偿外,还应当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第二十八条 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事项,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推诿、拖延不办,或者无正当理由不配合、不协助其他机关行政执法工作的,应当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第二十九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方式分为:
(一)责令限期改正;
(二)通报批评;
(三)暂扣行政执法证件;
(四)取消行政执法资格;
(五)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本办法第十八至第二十八条规定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并可以暂扣其行政执法证件;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并可以取消其行政执法资格;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需要给予组织处理的,依照有关规定办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动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未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第三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有违法执法或者行政不作为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应当取消当年度评比先进的资格。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的决定,由县人民政府作出;行政处分的决定,由县监察机关作出;暂扣行政执法证件的决定,由县司法局作出;取消行政执法资格的决定,提请发证机关作出(以下统称“责任追究机关”)。
第三十四条 符合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范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任追究机关应当立案调查,以确定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责任:
(一)行政执法行为被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撤销的;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检举、控告的;
(三)上级机关要求调查处理的;
(四)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认定并要求调查处理的。
第三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检举、控告,责任追究机关应当自接到检举、控告之日起7日内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不予立案的,应当告知不予立案的理由。
检举人、控告人对不予立案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之日起15日内进行复核,并作出是否应当受理的决定。
第三十六条 决定进行调查的案件,应当自决定立案之日起30日内调查处理完毕。情况复杂的,经调查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20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 责任追究机关的调查人员可以向有关行政执法机关调阅、复印有关案卷,询问相关人员。被调查单位和人员应当如实反映情况,不得干扰、阻碍调查工作。
调查人员与所调查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调查人员对调查所涉及的应当保密的事项,不得泄密。
第三十八条 行政执法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责任追究机关提出申诉,责任追究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责任追究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其中,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监察机关、县司法局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相关责任人行政处分:
(一)故意隐瞒违法行为或者发现有违法行为而不立案追究的;
(二)故意加重或者减轻责任人员责任的;
(三)依法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不移送的。
第四十条 对行政执法机关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当年度政府对其进行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行政执法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其考核、奖惩、任免的依据,其中行政处分决定应当归入本人档案。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