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三线”是构建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要支撑,三条控制线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是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和审计考核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国多个省市的“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已正式启用,“三区三线”的监管落实将是自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部门下个阶段的一项重点工作。
“三区三线”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纵向贯穿整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其管控目标要分解传导至各类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等编制成果中;横向覆盖国土空间规划全周期管理,其规划要求要在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监督预警、体检评估中进行有效落实。按照落实“可考核、可审计、可追责”的工作要求,各地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部门需要基于“三区三线”的划定成果开展动态监测评估预警。
因此,在构建“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既要保障“三区三线”从总规到专规、详规、村规的精准传导,又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有效落实“三区三线”的管控要求,对违反“三区三线”管控要求的行为活动进行动态监测预警。此外,根据“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体检评估机制要求, 定期评估“三区三线”执行情况,进而反馈优化“三区三线”空间布局,支撑规划的动态维护和领导干部审计考核。
-“三区三线”的规划全周期动态监管-
“三区三线”的监管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监管要素较多,包括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二是监管内容复杂,涉及规模指标、空间布局、质量标准、空间准入等;三是监管链路较长,贯穿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监督预警、体检评估等全周期;因此,“三区三线”的管控面临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中难以实现精准传导,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难以实现管控落实、动态监督和评估反馈等突出问题。
-“三区三线”监管的重点-
“三区三线”的分解传导过程复杂、层次多,需要精准衔接:比如交通、水利等专项规划在空间布局上要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空间管控要求等,在详规、村规中要分别落实城镇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刚性控制要求。
各类空间与控制线的准入要求不同,项目审批管控规则复杂:比如生态保护红线中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仅允许特定类型的有限人为活动,而城镇开发边界中的特别用途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集中建设行为等;
“三区三线”实施监管涉及业务活动多、数据来源广,监管的准确性和动态性难以保障:比如耕地保有量指标的监测涉及耕地现状与专项调查数据、占补平衡数据、进出平衡数据等,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又涉及存量建设用地面积数据、农转用审批数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