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
预计2024年小麦赤霉病总体偏重至大发生。
二、主要依据
1、田间菌源广泛。3月20日,县植保站在小河、丁香、仁里等乡镇小麦、油菜、空白田调查,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9.3%,枝带菌率为1.4%。稻麦连作、秸秆还田面积大,有利于病原菌越冬繁殖,田间菌源总量高。
2、品种抗性不强。我县小麦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不强,高感品种所占比例较大,赤霉病流行风险高;小麦播期不一,抽穗扬花期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侵入;部分田块群体密度高,田间郁闭,也有利于赤霉病发生。
3、寄主及气候条件。当前大部分田块小麦处于孕穗期,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上中旬,我县有多次降水过程,与我县小麦开花期高度吻合,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利。
三、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小麦成熟收获期,要抓晴好天气及时收割烘干。
2.防治适期。第一次施药时间在小麦扬花初期(见花施药);第一次用药后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用药防治;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3.防治药剂。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唑·戊唑醇、丙硫菌唑、氰烯·己唑醇等药剂。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4.施药方法。智能植保无人机施药时应添加飞防助剂,每亩药液量不少于1.5公斤,机动喷雾器每亩药液量不少于15公斤,电动喷雾器每亩药液量不少于45公斤。
5.注意事项。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兼治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蚜虫等,做到“一喷多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