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预测
发生程度:偏重发生(4级)
流行盛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
二、预测依据分析
(一)菌源基数充足
3月19日田间调查显示,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加权平均值为5.2%(变幅0.5-12.5%),部分田块超10%,菌源量满足大流行条件。稻麦连作面积占比高,秸秆还田比例大,利于病菌累积。
(二)品种抗性薄弱
主栽品种扬麦、宁麦系列均属易感赤霉病类型,小麦生育期不整齐,抽穗扬花期拉长(集中于4月上中旬),增加病菌侵染窗口期。部分田块群体密度过大,田间郁闭,小气候高湿,也加重病害风险。
(三)气象条件适宜
4月中下旬天气趋势(据气象局预报):降水较常年偏多,中雨日数频繁(12日、17日、19-20日等关键节点),易形成田间高湿环境。平均高温20-24℃,平均低温8-13℃,温湿匹配度达赤霉病流行最优阈值(相对湿度≥85%)。
三、综合防治技术
(一)防控策略
原则:“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两次精准施药。首次用药:齐穗至扬花初期(10%扬花),全面覆盖预防;二次补防:首次施药后5-7天(遇连续阴雨需抢晴补防)。
(二)药剂选择
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高效广谱,持效期长,优先用于重发区域;丙硫菌唑,内吸性强,兼治锈病、白粉病,避免单一药剂连续使用;氰烯·己唑醇,速效性佳,渗透性强,搭配助剂提高附着力。
(三)施药技术
无人机飞防:药液量≥1.5公斤/亩,添加飞防助剂增强沉降;机动喷雾器:药液量≥15公斤/亩,确保穗部均匀着药;电动喷雾器:药液量≥45公斤/亩,避免漏喷;作业时间: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避开高温强光照时段。
(四)“一喷多防”
结合赤霉病防控,同步兼治其他病虫害。病害:纹枯病、锈病、白粉病(可选用戊唑醇、嘧菌酯等复配药剂);虫害:蚜虫(加入吡虫啉、噻虫嗪等杀虫剂)。
四、注意事项
密切关注4月中旬天气变化,利用降雨间歇抢晴施药;严禁重复使用同类药剂,延缓抗药性产生;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控肥,避免贪青晚熟。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