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希望向日葵和我一起长大!”8岁的张汤蕊踮脚为亲手绘制的陶罐填上营养土,将多肉幼苗栽进彩绘的向日葵图案中。在她身后,一个个童趣盎然的彩绘陶罐正在秋日暖阳下晾晒——这是石台县横渡镇“乡村咖里话文明”护苗活动现场的生动一幕。当特色陶艺遇见“护苗”教育,一场以泥土芬芳承载精神滋养的创新实践正在青山绿水间扎根。
近日,横渡镇河西村“不皖小院”弥漫着咖啡香与童谣声。横渡镇人民政府联合石台县“扫黄打非”办在此打造“沉浸式护苗工坊”,让政策宣讲从会场走向生活场景,50余名少年儿童通过亲手绘制主题陶罐、栽种多肉绿植,在沉浸式体验中筑牢自我保护意识,在创造美好中深化责任认知,这种“手染丹青·心植沃土”的体验设计,将安全教育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教育。同时,选址网红村咖的创新举措,使“护苗”行动趣味融入青少年休闲动线。
活动现场,整齐排列的素坯陶罐,实则为精心设计的“成长容器”,素白陶罐变身“护苗画布”。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戴上围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五彩斑斓的颜料为陶瓷作品添上生机勃勃的色彩,将“远离盗版”“健康上网”等警示语转化为童趣图案。孩子们需历经颜料涂装、绿植移栽、浇灌养护三重实践,在创造美好中深化责任认知。这种“手染丹青·心植沃土”的体验设计,将安全教育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教育。
绿植栽下“责任苗”当多肉幼苗被移栽至陶罐,工作人员引出关键课题:“植物需要阳光雨露,心灵需要什么养分?”孩子们在填土实践中领悟:远离盗版读物如清除土壤杂质,正向文化供给才是精神养料。工作人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扫黄打非”的相关知识,引导大家远离盗版书籍、不良刊物,选择正能量读物;同时结合青少年上网常见问题,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醒孩子们养成健康上网的好习惯。
本次活动共发放“扫黄打非”宣传册100余份,绿书签200余张,“孩子们在绿书签上写下寄语、参与设计或互动问答,能显著提升参与感和教育效果,通过手工载体实现教育闭环,是我们探索的核心价值,青少年在创造美好过程中自然接受安全教育。”横渡镇宣传委员汪菲介绍,县“扫黄打非”办负责人吴杰琛表示,这种“乡村美学空间+护苗教育”的新模式,既盘活了乡村资源,又让安全教育更具生命力,下一步将在全县推广。
暮色中的河西村,“不皖小院”灯光渐次亮起。晾晒架上的陶罐投影在石板路上,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这些由孩童双手浇筑的“成长容器”,既是“扫黄打非”战线下沉的生动注脚,更昭示着乡村治理的创新方向,当教育化为指尖的温度,精神的防线便在泥土芬芳中筑得更加牢靠。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