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春暖花开,气温逐渐上升,正是外出踏青、春游的好时节。安徽疾控在此温馨提醒广大居民,在享受美好春光的同时,仍需警惕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百日咳和布鲁氏菌病等传染病的发生。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该病传染性强,每年的4—7月为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容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出现聚集性疫情。患儿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病情通常较轻,大多数患儿可在一周左右痊愈,预后良好。
减少外出。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或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疑似患病儿童密切接触、玩耍等,降低感染风险。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游玩返家后、触摸公共物品/设施后,要及时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揉搓双手,并用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
做好监测。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要严格执行学生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登记工作,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健康和教育部门报告。
及时就诊。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如采取居家观察等治疗措施,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患儿出现持续高烧不退、皮肤发冷、精神萎靡不振和嗜睡等症状时,应立即送医。
接种疫苗。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快完成接种程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多在38℃以上)、乏力、恶心、腹泻、白细胞降低和血小板减少为主,部分患者可因肝、肾、心脏等多器官衰竭而死亡。该病在我省的流行季节为4—10月份,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农民或从事野外作业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保持居所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家庭周围的杂草,清运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药剂驱虫。
户外返家后及时检查。户外活动后,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体表,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虫带回家;同时建议尽快沐浴更衣,并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附着。
科学应对蜱虫叮咬。若被蜱虫叮咬,切勿生拉硬拽,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2周。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暴露史。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因咳嗽可能持续百天而得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严重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声音。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其中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患儿年龄越小,出现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越高,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接种疫苗。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未接种儿童应尽快补种。
佩戴口罩。戴口罩是预防百日咳的重要措施之一,可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当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
日常做好防护。在百日咳流行季,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空气流动差的公共场所。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勤洗手,适当锻炼、清淡饮食,以提高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