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石台县库山村的稻田里又一次响起丰收的欢歌,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库山村活动成功举办。自2016年首届春耕节举办至今,这场扎根乡土的盛会已连续举办12届,从最初的民俗展演到如今成为辐射周边、远近闻名的乡村品牌,丰收节让农耕文化活了起来,也让村里的日子越来越有希望。
曹四海的“增收账”
“今年我帮村里管理150亩水稻田,丰收节期间还给村里做工,加上家里流转土地的分红,收入还是不错的!”刚忙完丰收节收尾工作的曹四海,算起了自己的“增收账”。作为土生土长的库山人,他连续参与了12届丰收节,亲眼见证了家乡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游客慕名来”的转变。“以前库山没啥名气,村民们守着自家几亩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很多人都外出务工了,土地也荒废了。”曹四海回忆,首届丰收节时,参与的人不多,活动内容也少,现在,随着丰收节影响力逐年扩大,库山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每到丰收季,不仅有游客来体验农耕、参观农耕博物馆,还有摄影爱好者扛着相机来采风,甚至有企业专门来采购农产品。
名气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里的荒地少了,过去闲置的零散地块,如今都流转给村集体统一种水稻,从播种到销售形成“一条龙”产业链;村民的活多了,有的在集体稻田里务工,有的在丰收节期间做服务,还有的开起了农家乐。12届丰收节,让库山人从“靠天吃饭”变成了“靠节增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王植有的“镰刀情”
在今年丰收节的“稻田收割体验区”,70岁的王植友握着一把磨得锃亮的镰刀,动作娴熟地割下一束稻穗。这把镰刀跟随他半生,如今虽已很少用到,却成了他每届丰收节的“标配”。“我种了一辈子田,以前割稻全靠这把镰刀,天不亮就下田,天黑了才回家,一天也割不了几亩地。”王植友说,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用上了插秧机、收割机,从种到收都机械化,效率提高了几十倍,“镰刀早就‘退休’了,也就丰收节的时候,拿出来演示演示,让大家知道以前种地有多不容易。”
对王大爷而言,丰收节不仅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更是传承农耕文化的“课堂”。“现在的孩子大多没干过农活,不知道稻子是怎么长出来的,也不知道以前农民有多辛苦。”他说,每届丰收节,他都会参与传统农事技艺展示。“第一次在那么多人面前表演,我紧张得手都抖,可看到大家围着问这问那,就觉得这活儿值了。”如今,王植有的镰刀成了丰收节的“传家宝”。库山村的丰收节始终把文化传承放在重要位置,“我们要让丰收节不仅成为庆祝丰收的舞台,更成为留住乡愁、传承文化的载体。”库山村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近年来,村里依托丰收节打造了农耕文化展览馆,收集各类传统农具200余件,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王培顺的“摊位梦”
“板栗是自己家种的,野生猕猴桃是我去山里找的,甜得很!”在丰收节的农产品售卖摊位上,72岁的王培顺忙得不亦乐乎。“我每年都来丰收节卖自家的农产品,以前没有摊位,就在路边蹲着卖。”王培顺回忆道,“这几年村里统一规划了摊位,我感觉自己真像个‘老板’!”
丰收节不仅让农户的“土货”有了销路,还让库山的大米走出了大山。库山村的稻田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大、水量灌溉充足,种出的大米颗粒饱满、口感清甜,自丰收节搭建平台后,村里联合专业合作社对大米进行统一加工、包装,在丰收节现场蒸煮供游客品尝。不少客商被大米的品质吸引,签下订单。
连续9年的丰收节活动,早已超越了“庆祝丰收”的最初意义,成了推动乡村发展的“金钥匙”。它让闲置的“荒地”变成了“宝地”,让库山的“名气”变成了“人气”,相信未来,库山村还会继续依托丰收节,在保留农耕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新业态、新模式,让更多村民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让库山的田野上不仅有丰收的喜悦,更有无限的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