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釉莲瓣纹六系罐。
□ 记者 潘欢欢
当你使用现代储物罐收纳物件时,可曾想象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石台工匠已将这份“实用美学”用青瓷工艺凝进了一只莲纹罐中?
这只如今身为石台县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南朝青釉莲瓣纹六系罐,命运的转折始于一场意外的发掘。
2022年12月12日上午11时40分,石台县大演乡东隆矿泉水厂建设工地的机械轰鸣声骤然停歇——一名正在从事挖土作业的工人,铁锹碰到了硬实的异物,他蹲下身拨开松散的泥土后,一只裹着泥壳却隐约泛着青绿光泽的陶罐渐露真容,罐内还藏着一只小碗,外侧另有一只盖碗。“这看着不像普通的老物件,可能是文物!”工人第一时间拨通了大演乡派出所的电话。
派出所随后联系县文物管理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迅速抵达现场,在仔细勘察后发现,挖掘点仅存陶罐痕迹,无墓葬遗址或其他文物遗存,这为它的来历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经初步检查,工作人员确定这只青釉陶罐及配套的碗具均为古代文物。为避免搬运过程中受损,他们用软布小心包裹器物,按照文物保护流程带回县博物馆库房暂存。完成初登记,详细记录尺寸、重量等信息后,第一时间向池州市文物局汇报。随着后续研究推进,这只陶罐的身份逐渐清晰,一件见证南朝文明的青釉莲瓣纹六系罐,成为解码石台千年历史的珍贵实物。
初见此罐,古朴雅致的气质扑面而来。它底径10厘米、口径9.5厘米、腹围59.3厘米、通高16.8厘米,重1933.9克,内部空间可容纳粮食、酒水等生活物资,尽显实用本色。工艺细节更藏工匠巧思:腹部浮雕的莲瓣纹层层绽放,花瓣线条流畅自然,仿佛将一池盛夏的莲韵凝于瓷上。“南朝时期佛教盛行,莲花作为佛教中的圣洁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器物装饰,这朵青瓷上的莲花,正是当时佛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见证。”石台县博物馆副馆长孙卉解读道。
罐肩两侧对称分布的六个桥形系,堪称“颜值与实力并存”——既为器物增添了装饰美感,又具备极强的实用功能。“只需系上绳索,便能轻松携带罐中物品,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样的设计极大便利了生活。”孙卉介绍说,更令人称奇的是其釉色:通体青绿的釉面温润如玉,部分区域的自然垂釉,正是当时施釉技术成熟的标志。工匠需精准把控釉料的浓稠度与施釉厚度,才能让釉色在高温烧制后呈现出如此均匀雅致的效果。
“一件青瓷的制作,离不开专业窑口、熟练工匠,以及对胎土、釉料与火候的精准把控,整套工艺体系缺一不可。”孙卉强调,这只陶罐的出现,不仅是南朝青瓷工艺的鲜活标本,更提供了关键的历史佐证。史料记载南梁时期石台已设“石埭县”,而行政建制的前提是稳定的聚居人群与成型的经济基础。青瓷罐所展现的高超工艺,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让千年前石台“有人烟、有产业、有建制”的社会面貌,从史书中的模糊文字变得清晰可感。
青釉映古,莲韵承今。这只南朝青釉莲瓣纹六系罐的珍贵,不仅在于巧夺天工的制瓷技艺,更在于它烙印着石台“南朝文明”的鲜活痕迹。它静静伫立在博物馆中,用温润的釉色与精美的纹饰,诉说着千年前手工业的高超技艺与地域风情,成为一代代人守护的文化印记,让石台的千年历史脉络在青釉光影中永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