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池州 石台县 > 石台县人民政府 > 资讯中心 > 图片新闻

七月晒酱正当时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25-07-10 15:56
【字体大小:

七月初的皖南,刚出梅,就迎来了连日的高温天气,正是晒酱、翻酱的好时机。

早晨6点,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雾,丁香镇石泉村老酱园里早已热闹起来,工人们开始晒酱、翻酱了。走进老酱园,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酱缸如同一支等待检阅的军队,黄褐色的酱胚在缸中沉睡,空气中飘散着醇厚的酱香,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又流转。

村民程群华正熟练地将粗盐撒进酱胚,她已经在这里工作四年,每个环节都很熟悉,她和工人们今天工作就是把盐放进酱里面,加水搅拌,让它充分融化,让酱味保质、更鲜美。木勺搅动的声音,像是在演奏一曲古老的歌谣。“传统晒酱讲究‘看天吃饭’,但现在不一样咯!”她笑着挑起一勺酱胚介绍:“现在,酱胚发酵的温湿度数据可以通过仪器,实时监测、精准调控,再也不用担心杂菌捣乱,豆子的颜色也都变成黄褐色,统一漂亮。”

在童年的记忆里,腌制一坛老酱,是我们农家每年必不可少的活动。而腌制老酱的季节,一般以六七月份为最佳。因为老酱的熬制发酵与成型,与皖南梅雨季节独特的潮湿环境,以及此后的高温天气,都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特别要注意不能被雨水淋湿,否则这缸精心研制的老酱就会彻底报废。所以得时刻注意天气的变化,及时避免老酱被雨水淋湿。为防蚊虫飞进酱缸里,还要将酱缸用透气的棉纱封住。这样就既防住了蚊虫,又使酱缸保持了充分的透气性。

封正军正是传承祖辈技艺,从事制酱已有40多年,他在酱园里穿梭的身影,如同守护珍宝的卫士。他深谙每一道工序的奥秘。“石台‘富硒负氧’的山水,就是最好的天然佐料,让我们能做出放心酱。”封正军望着山间缭绕的云雾感慨道。在这里,酱胚与盐和水经历一场长达180天的时光修行,酱胚每日吞吐着山间灵气,历经5000余次搅拌,在阳光与月光的交替滋养下,完成从普通豆粒到醇香老酱的华丽蜕变,最终形成红褐色或棕褐色的,具有独特醇香的老酱。当它一旦与你的味蕾摩擦碰撞,便瞬间打开记忆的阀门,将深藏舌尖的乡愁释放。

晒酱,便是让执着和坚韧在天底下发酵。“像今天这样的天气,我们今年的老酱,将在四到五天的时间,4个晒棚全部晒满,一般在15000斤的样子。”看着一年才出一季的老酱,闻着园子里酱香四溢,封正军眼里闪着光。

而90后徒弟小李和同事则化身主播,架起手机在直播晒酱的过程,让网友直观感受和参与这古老的技艺。“家人们看!我们第一批酱已经下缸了,这就是古法工艺制酱!”直播间里,弹幕飞速滚动,网友们隔着屏幕感受着古老技艺的魅力。从清晨到日暮,每天两次直播让网友“云游”晒酱现场,也让深山里的老酱走进大众视野。

封正军介绍:“这是我们宣传和销售方式之一。”老酱园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不仅与周边网红达人联动,还与韩宫宴、蒸小皖等餐饮连锁企业达成合作。平均每天订单有几十单,高峰期的观看人次能达到上万人,每年通过线上销售,能达到将近100万元的销售额,源源不断的订单让老酱走出深山,走向全国。“以前老酱是山里人的乡愁,现在,它成了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美味。”封正军看着仓库里即将发往各地的老酱,眼里满是欣慰。

如今,在科技与互联网的助力下,这份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味道,正跨越千山万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味觉纽带,让每一个品尝到它的人,都能在醇厚的酱香中,寻回那份温暖的乡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