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火箭军方队士兵沈晨程
“今天再次阔步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检阅,248天的艰苦奋斗,一切都值得!”刚刚经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的沈晨程,难掩内心的激动,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感慨。
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石台县七都镇黄河村小溪组,村民们正围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当身着军装、肩扛使命的火箭军方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以分毫不差的整齐姿态走过观礼台时,“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解说,伴着“向右看,一、二、三、四”的口号声响彻云霄,家乡父老们的目光更是紧紧地锁定在方队中,急切地寻找着那个熟悉的身影——沈晨程。这个年轻的小伙,已经是第三次站上国家级阅兵的方队了,而与前两次不同的是,今年他还多了一个新身份:阅兵教练员。
1997年出生的沈晨程,2015年从池州生态经济学校毕业后,便响应征兵号召,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谁能想到,如今在阅兵场上挺拔自信、英姿飒爽的他,小时候在村里可是出了名的调皮娃。“那时候他总爱跟着小伙伴满山跑,爬树掏鸟窝,没少让我们操心。”说起儿子小时候的模样,父亲沈太明的脸上不禁露出了宠溺的笑意。
第一次参加阅兵时,沈晨程才20岁出头。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有些吃不消,甚至一度动了放弃的念头。“那时候他打电话回来,声音里都带着疲惫,说训练太苦了,想回家。”母亲胡爱弟坐在自家客厅的小板凳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语气里满是心疼,“我和他爸在电话里劝他,既然选择了当兵,就不能轻易认输,家里永远是他的后盾。”正是这份来自家人的坚定鼓励,让沈晨程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从2017年朱日和沙场阅兵,到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再到今年的胜利日阅兵,他一步步从受阅队员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阅兵教练员。
为了今年的阅兵,沈晨程从2024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封闭训练,这一训就是248天。这段特殊的经历,于沈晨程而言是淬炼,更是成长。从在河南选拔时每日10小时以上的高强度训练,抠动作细节到下肢抬不起、深夜熄灯后仍加练踢腿,到考核时“炼狱”般的磨砺,顶着烈日训练至衣服拧出水、脚踝确诊疲劳性骨折仍贴肌效贴坚守,再到北京集训时14小时连轴转的“背水一战”,他化身“全能管家”操心队员生活与训练、忍着剧痛陪练队形,每一段时光都浸满汗水与坚持。
当火箭军方队踏着铿锵鼓点走过天安门,当队员们抱着沈晨程哭着说:“我们做到了”,他深知所有付出都有了意义。沈晨程说:“这段征程,让我真切读懂‘艰辛’的重量,更深刻理解‘责任’与‘热爱’的力量。”作为教练,守护队员、带他们突破是使命;作为队员,伤病中不放弃是对工作的敬畏。那些奔波、伤痛与坚守,最终都成了生命里最珍贵的勋章。
当电视镜头在沈晨程脸上一晃而过,妈妈胡爱弟激动地指着画面说:“是他!是他!在队伍后面,看到了吗?瘦了,也黑了。”话语里尽是自豪和疼爱。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和父母的联系大多只能靠电话和视频。“每次视频,他都说一切都好,让我们别担心,可我知道他肯定特别累。”沈太明说,自己和老伴儿在家种茶、种木耳,把日子过好,就是给儿子最大的支持,“上半年采茶季,天不亮就上山,忙到天黑才回来;下半年打理木耳,虽然辛苦,但一想到儿子在部队为国家争光,就觉得浑身有劲儿。”
沈晨程能在军营里不断成长,离不开家乡黄河村浓厚的拥军氛围。村里老一辈人说,以前这里有部队驻扎,军民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久而久之,“当兵光荣”的想法就深深扎根在村民们的心里。如今,仅小溪组就有4位现役军人,今年秋天,村里还有多名大学毕业生主动报名参加了石台县秋季征兵。
“我们村的孩子都以当兵为荣,晨程这孩子就是大家的榜样。”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柳春说道。这些年,村里一直很关心军属的生活,谁家有困难都会主动帮忙,就是为了让在部队的孩子们能够安心服役。
看着电视里阅兵仪式的回放,沈太明和胡爱弟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骄傲。他们说,等儿子下次回家,一定要做上一桌他爱吃的家乡菜,好好听听他在阅兵场背后的故事。而在石台,沈晨程的故事还在被村民们津津乐道,他就像一面旗帜,激励着更多年轻人穿上军装,追逐属于自己的报国梦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