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池州 石台县 > 石台县人民政府 > 最美石台 > 石台记忆 > 历代名人

吴应箕

阅读次数: 作者:管理员 信息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05 15:39
【字体大小:

吴应箕

 

吴应箕(15941645),原字风之,改字次尾,号楼山,贵池兴孝乡(今属石台县大演乡高田)人。明末著名文学家。

因兄弟五人排行第四,故字次尾。幼小聪明好学,师从舅父、源头李人李首川(贡士,授海州训导,善课)。首川见其才气过人,日后必成大器,以女许配之。万历三十七年(1609),赴南都直隶句容应童子试,未中而归。四十一年,上江分设提学,应池州府试补博士弟子生员。四十三年始至金陵赴南都试,未入考场而归。以后又七试南都不第。直至崇祯十五年(164249岁时才以乡试副榜贡入京。

应箕生活在明朝衰亡时代,由于科场失意,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底层的他,对明末社会的黑暗腐朽现象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百姓疾苦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崇祯三年(1630)秋应箕五应南都试不第,大会复社之士张溥等,并与同乡刘诚在南京创立“国门广业社”。与有“明季四公子”之称的方以智、陈定生、侯方域、冒辟疆成为好友。崇祯十年(1637)正月回到家乡,亲眼目睹因久旱无收,百姓挖食观音土的惨景,悲愤而作《食土行》。其大量诗作如《无鸡行》、《有客》、《耕田苦》等表达了对百姓深切的同情,对明末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

崇祯八年(1635),曾因制造“明末六君子”惨案臭名昭著遭削职的阮大铖避居南京,后在南京组织“群社”,与复社相抗衡。崇祯十一年应箕与顾杲、陈定生三人共同商议并亲自执笔撰写《留都防乱公揭》,经140余名士署名,公开发表。曰:“其恶愈甚,其焰愈张,歌儿舞女充溢后庭,广厦高轩照耀街衢,日与南北在案诸逆交通不绝,恐吓多端。”公揭发表后,阮大铖“潜迹南门之牛首,至不敢入城。向之裘马驰突,庐儿崽子,焜耀通衢,至此奄奄气尽矣!”(陈定生《防乱公揭本末记》)。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明亡。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南逃至南京,建立南明政权,阮大铖因凤阳总督马士英的举荐,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不久晋为兵部尚书。阮以为《留都防乱公揭》为周镳(南都礼部郎中)所倡,先下周镳和雷縯祚入狱,造《蝗蝻录》,捕杀复社人士,应箕冒险入狱探望,险遭阮大铖急遣的骑兵抓捕,躲避回乡。

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应箕被南明隆武皇帝授以池州推官监纪军事。同月,原明佥都御史金声在绩溪起兵抗清,应箕在贵池举兵响应,以计连复建德、东流等县,声势大振。九月金声兵败被俘,十月十七日应箕因寡不敌众,在压气培(今石台县牯牛降)被清兵擒获,行至池州城外石灰冲(鸡罩山)被杀,流下绝命诗一句:“半世文章百世人”。

应箕殉难后,当地群众纷纷披麻带孝到其就义处吊唁,后人将鸡罩山改名为麻衣湾,并竖立“吴次尾先生殉难处”石碑,将池州城西大街改名为“楼山街”,将其遗产立为“楼山助学基金会”,并在池州城东的白牙山下建造“吴公祠”。《明史》称他:“善今古文,意气横厉一世。”事迹编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谥忠节,又谥文列先生,并被孔尚任写入《桃花扇》。葬洪村乌尖山(今大演乡永福村)。著有《楼山堂集》27卷、《盛事集》30卷、《国朝记事本末》、《读书鉴》2卷、《友鉴录》、《留都见闻录》、《东林本末》、《续觚不觚录》、《熹朝忠节传》、《读书观止录》5卷、《宋史》50卷、《庚辛壬癸录》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