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会
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石埭(今属黄山区乌石乡长芦村)人,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称:“晚清所谓新学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归依文会。”中国近代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学者、高僧,如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宋恕、汪康年、沈曾植、陈三立、夏曾佑、欧阳渐、释太虚等,都曾直接受到文会倡导佛学的影响。
文会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父杨摛藻,进士出身,官部曹。然文会早年不喜举子业,性任侠,好读奇书,凡音韵、历算、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无不研读。同治三年(1864),于病中反复诵读《大乘起信论》,有所领悟,于是进一步寻求佛经研读。不久,得读《楞严经》,对佛学发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心学佛,悉废其向所为学”。
同治五年(1866),文会移居南京,结识了一批佛学同好,如王梅叔、魏刚纪、曹镜初等。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佛学,深感当时佛教之所以衰微,与佛教典籍的散佚、经版的毁灭、大藏经流通的不便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他发愿要恢复刻经事业,刻印方册本佛经,以便广泛流通。为此,他亲自拟订刻经章程,集合同志十余人,分别劝募刻经,并创建了金陵刻经处。
文会主持金陵刻经处事务45年,刻印出版3000余卷、几百种佛典,不仅包括了许多宋元以后的重要佚著,而且对所刻典籍都做了十分精审的选择、校勘和句读。如对华严宗著述,特别是对贤首法藏著述的收集、整理、校订,为研究华严宗思想提供了系统的重要资料。在法相唯识宗著述方面,校刻了佚失已久的窥基《成唯识论述记》等,在当时引起了思想界、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促进了近代法相唯识学研究的开展。此外,汇刻的《大乘起信论疏解汇集》、《净土经论十四种》、《古逸净土十书》等也都对近代佛学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会在培养佛学人士方面花费了许多心血。曾亲自订立“释氏学堂内班课程”的计划,主张“仿照小学、中学、大学之例,能令天下僧尼人人讲求如来教法”。经过多年的努力,光绪三十三年(1908)在金陵刻经处办起了“祗洹精舍”,入学僧俗共有20余人。后来在中国近代佛教和佛学教育发展中有相当影响有太虚大师,就是这一期的学生。宣统二年(1910),又发起组织了佛学研究会,自任主讲,四方来学者甚多。近代著名居士欧阳渐即是此时依侍文会的。
文会在近代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于光绪四年(1878)和十二年(1886)间,分别随曾纪泽和刘芝田出使欧洲,在此期间,结识了当时留学英伦的日本近代著名学僧南条文雄。此后30年,两人书信往来不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南条文雄等人的帮助下,从日本、朝鲜等处,收集得中国佚失的历代重要经论注疏与高僧著述280余种,择要刻印了出来。同时,他也为日本藏经书院刻印的《续藏经》选目提出重要的增删意见,并在国内多方为之搜集秘籍善本,以供《续藏经》编者选用。他还积极赞同和支持当时锡兰(斯里兰卡)大菩提会达磨波罗长老发起的复兴印度佛教的运动。光绪二十年间,与当时在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合作把《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流通于欧美。
宣统三年(1911)10月8日,文会卒于南京。遵逝前遗嘱“经版所在,灵柩所在”,葬于金陵刻经处。其全部著作在去世后由金陵刻经处汇编成《杨仁山居士遗著汇刻》,于民国八年刊行。赵朴初在重印的《净土四经》序中称:“杨仁山居士遗著,开佛教一代之风气,为居士著述之先河,有功于我国近世佛教之发展者至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