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池州 石台县 > 石台县人民政府 > 最美石台 > 今日石台 > 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阅读次数: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0-12-24 14:24
【字体大小:

一、坚持平台建设,提振发展能力。坚持内抓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外抓飞地建园培植财源的总体要求,创新方法,积极作为,着力在园区、景区、城区建设上取得新发展。

推进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与东至县合力推进池州大渡口石台工业园建设。推进七都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加强杨潭生态工业集中区、西部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区承载能力,着力抓好园区布局、扩容升级、功能配套和体制创新,拉开园区框架,完成15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继续实施企业退城进园,努力打造特色园区。

加快景区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政策保障、资金支持、打造龙头,全力推进牯牛降景区深度开发和广度联接,完成牯牛降龙门山庄升级改造,加快双河口景区建设,启动奇峰、主峰景区开发建设,推进牯牛降向5A级景区目标迈进,努力打造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和养生休闲区。进一步完善怪潭景区旅游服务功能,推动仙寓山景区二次开发,启动蓬莱仙洞及周边环境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支持景区提质增效和创建达标,力争新增4A级旅游景区2个。

强化城区建设。按照完善配套、提升形象要求,重点实施金钱山片区、马村片区、城东片区、新街社区、“兰花苑”二期、原百货公司至城关粮站地块、柏山渡等区域旧城改造与综合开发,启动县党政机关及县直单位办公用房集中迁建项目、“秋浦柳园”建设,推进交通运输换乘中心、金钱湾大桥和新区标准化小学建设,完成秋浦河石台城区段治理、秋浦休闲广场、杨潭大桥建设,实施城防墙装饰工程,继续实施县城亮化提质工程,力争“诗河绕城”县城框架基本形成,宜居宜游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早日建成。

二、坚持产业支撑,壮大发展实力。坚持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做大工业规模。紧紧围绕发展绿色工业和壮大支柱产业要求,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着力改造提升机械仪表制造、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服装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电子电器、矿泉水、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力争中建材产业园一期、凯尔特纳米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四方矿业、丁香梓岭轻钙、山城矿业等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户、税收收入超百万元企业2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户。

做优特色农业。紧紧围绕把石台建设成为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茶产业振兴工程,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1000亩,新增机剪机采示范茶园2000亩,启动运营“石台茶城”茶叶市场,整合“石台香芽”等品牌资源,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实施蔬菜经果产业提升工程,发展特色精品蔬菜1.5万亩、特色精品果园1万亩。加大烟叶种植规模,发展特色烟叶种植1840亩。实施畜牧业升级工程,培育生态养殖大户120户,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小区2个。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户,培育省市级示范合作社5个。

做强旅游产业。紧紧围绕建设“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战略目标,推进旅游产业融合,提升旅游品质。继续实施香源线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剡新桥—牯牛降景区道路改造工程,加快金诚国际大酒店建设,加大特色菜肴和旅游商品生产开发力度,完成旅游商品销售平台建设,推动旅游“六要素”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改革创新,推进旅游和文化、农林、商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创建和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强化旅游行业监管,推进旅游行业创建,支持旅游产品(线路)包装、策划、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市场空间,提升石台旅游形象,确保全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0%,力争新增三星级以上宾馆2个。

三、坚持繁荣城乡,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扩大有效投入,充分挖掘消费需求潜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突出项目建设。准确把握中央投资导向,建设和谋划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项目,依托项目投资增强发展后劲。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年度计划竣工的三友生物、新型墙材等项目尽早建成投产。强化协调调度,扎实推进石台茶城、档案综合馆大楼等项目建设。抓紧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殷汇—石台—祁门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跟踪对接六景铁路、宣东高速、中机鸿凌产业园、中药材产业园项目,确保全年开工建设重点项目38个,完成投资10.8亿元。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中央、省计划,确保新增重大项目储备30亿元以上。

拓展消费需求。实施“服务业提升计划”,积极培育金融、保险、信息业,加快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鼓励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继续推进家电、农机、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工程,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大力培育旅游休闲、文化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开发商品房面积8万平方米

深化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组织实施2011年扶贫开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保障扶贫,稳步推进互助资金试点,继续实施2个乡镇“整乡推进”和1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程,开展秋浦河杨潭段综合治理、黄湓河水利血防灌区改扩建等小流域治理,完成石岭等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农村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危房、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和乡村公路、危桥改造。加快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开发式、开放式、开拓式扶贫,减少贫困人口3000人。

拓宽增收渠道。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大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培训新型农民6641人,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890人。依法保护农民权益,着力强化农民负担监管。

四、坚持改革创新,促生发展活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突出机制创新,充分开放合作,抢抓政策机遇,赢得发展先机。

推进招商引资。完善“任务捆绑”机制,开展“招商引资竞赛年”活动,强化招商引资考核奖惩机制。围绕“飞地”园区和县内工业集中区发展定位,瞄准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和行业龙头招商,扩大合作领域,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推进以商引商,确保引进规模以上项目20个、投产10个。

推进自主创新。落实自主创新政策措施,支持现有企业“二次创业”,完成鸿凌燃气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3%,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家、研发中心1家,完成专利申报10项,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5%。加大知名商标、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培育保护力度,力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在全市率先突破。

推进各项改革。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大力发展非公经济,鼓励全民创业。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岗位设置管理。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逐步推行网络问政,着力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和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盘活现有存量森林资源,探索建立林业要素市场,促进林业资源向资本转化。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和“一网通”试点长效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壮大担保机构实力。鼓励商业银行在县内设立分支机构,完成县农商行组建。开展银企对接,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确保新增贷款余额2.5亿元。

五、坚持和谐发展,增强发展实效。坚持民生优先,注重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富民强县的有机统一。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国家、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关心支持特殊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大人才引智工作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实施仁里中心学校和3所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成县医院住院部大楼主体工程,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疗机构综合管理,完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制度建设。全面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大力实施血防综合治理,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全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全面强化社会保障。着力建设2个城镇就业创业园和农民工创业园,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继续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体保障水平。

协调发展其他事业。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影剧院及演艺中心建设,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促进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药品安全示范县试点单位、省级双拥模范县城,推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完成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重要作用,做好统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推进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地震、保密、气象、老龄、未成年人、红十字会等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

注重提升民生工程。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完成省、市33项民生工程,做好9件惠民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广大人民群众。

9件惠民实事:

1、开工建设5所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90%

2、开工建设县第二自来水厂;

3、推进石台中学改扩建工程;

4、开工建设马鞍山公园和金钱山公园;

5、启动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建设;

6、设立特困家庭救助基金;

7、提高失地农民保障标准;

8、实施老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

9、新增蔬菜基地100亩。

六、坚持环境友好,提升发展形象。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确立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的观念,实现持续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

建设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创建成果,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五乱”治理,规范特色街市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背街小巷治理,完成中街巷管网及路面整治工程。着力推进集镇开发,完善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镇聚集功能。开展村庄规划整治,引导农民集中建房,推进8个乡镇20个村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综合环境整治成果,深入实施2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着力实现城乡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

建设优质高效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积极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完善公益林管护机制,强力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建设,完成造林面积4600亩,森林可持续经营面积1.8万亩。加大阔叶林保护力度,严格执行食用菌生产用材及生产管理制度,依法打击乱砍滥伐行为。强化目标责任,突出重点企业、关键领域监管,强化产业引导和结构调整,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营,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实施沼气提效工程,新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3处。围绕景观带建设,实施工业污染治理项目2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个、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1个。做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加强秋浦河源湿地生态保护。加大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力度,新增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3个,力争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巩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成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进一步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强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切实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工作,加大防汛抗旱、救灾减灾工作力度。抓好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确保价格基本稳定。加强人民防空和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民兵建设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